全国免费服务热线:021-64330607 服务时间 9:00-22:00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注册 当前用户:[USERNAME],用户ID:[USERID] 用户中心 退出 收藏本页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体制改革

来源:作者:热度:Loading...日期:2014-10-31, 08:17 AM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体制改革

中国给自己下了一个不安的结论:它的科技资金投放系统状况不佳。为成为一个伟大的创新性国家,中国在过去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已显示出一些明显的成功迹象:其太空计划蓬勃发展,在基因组测序领域占据全球主导地位,并建立了一些国际知名的科技公司。但在此外表下的一些裂痕却揭示出了隐约的不安:中国并没有从科研经费投资中获得很大的收益。

这些疑虑似乎已经达到了临界点。现在的中国启动了一系列的新举措、改革及反腐运动,旨在让这个国家走上正确的轨道。如果中国朝着这条道路坚持到底,将必定会对科学造成巨大的影响。

多方面的问题导致了科学领域效率低下。一是研究项目重叠。二是低素质的研究人员,在10多年前这些人是作为中国最好的人才被挑选出来,而今天他们在设法变得更好的系统中成为了一个重负。令人担忧的是,在本月的早些时候,中国最负盛名的一些大学的研究人员被指控滥用了研究经费。遏制住这样的恶劣的经费滥用行为是第一步,两名挪用科研经费的科学家被判处十年监禁表明,中国已决心要让其他的人在伪造收据之前三思而后行。

中国还打算改革中国科学院支持有前景的研究项目的方式。尽管尚不了解具体的细节,其也许会采用最大胆的举措。上周中国的财政部和科技部宣布它们将共同努力,彻底改变竞争性研究经费的分配方式。

大体上,有可能会推动改进研究和科学人员评估这一重要领域。长期以来一些批评人士认为,中国的小额经费审批严格,而大型经费却很少或根本没有经受审查。一些大型的经费往往取决于个人关系,而非科学有效性。最新的改革目的在于让科技部停止发放这些大型经费,转而通过新的“五大支柱系统”来进行分配。

如何判断哪些研究值得继续从事下去是中国新系统的核心。如何能够推动真正创新的、可行的研究项目,而遏制住那些既非原创又不可行的科学研究?这并非是一个新问题。政策制定者和全球科学界的领导者都在尽力解决这些问题。在上周由Nature共同主办的上海研究考核与评估会议上再次讨论了这一主题。

讨论的内容涉及了年轻研究人员的评估,在社会影响与推动创新的研究之间取得平衡所面临的困难等。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Kurt Wüthrich主张要少一些关注过去的成就和失败,更多的焦点放在“有才能的失败者”身上——那些人有着很好的想法,只是有可能还没证明自己而已。

在中国试图丢弃任人唯亲和拉小团体的经费系统之时,研究的评估是它面临的一个尤为紧急的问题。现在提及超定量评估还为时太早——这一系统导致了科学家们运行多个研究项目,他们设法通过加入尽可能多的项目以使论文数量以及得到的回报最大化。而中国科学院的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

 中国核心竞争经费系统改革将会起作用吗?负责分配小额经费的一个受人尊重的机构——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将会成为参与更广泛研究评估的五大支柱机构之一,是一个很好的迹象。

那么其他的支柱机构是什么?它们会用新名字来替代科技部的一些分散的旧部门,或将真正成为精准计算每一元人民币的新型的部门?政府在这一点上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科研的未来。

它将影响中国海外的科学家回国的速率,以及外国的科学家对中国人才引进政策的响应。这样的改革还有可能帮助解决现代科学界的一个大问题:中国的科研影响力能否以及何时将超越美国。

扫描二维码
关注Pubsci微信
微信公共账号:pubsci888
请谈谈你对"《《自然》关注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看法
注册
姓名:[USERNAME]

发表评论

关键词:论文翻译润色,论文评估,SCI投稿,SCI期刊发表,医生出国进修